沉香發展歷程
添加時間:2013-12-06 09:56:38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中國香文化的發展
中國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夠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民族傳統、美學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世界觀之獨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 香文化的歷史;香料的生產、炮制與配伍;香品的開發;香器(制香用的器物)與香具(用香時的工具)的制作與使用;香與宗教;香與各類文化藝術作品等等,都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密切的聯系。據史料記載,香文化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起始于春秋,成長于漢,完備于唐,鼎盛于宋人類使用天然香料的歷史極其久遠,在古代四大文明的發源地,最早使用香料的時間,其有據可考的的歷史都可以溯及3000至5000年之前。 從現有的史料可知,中國對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開始了。《詩經》、《尚書》、《左傳》、《周記》、《山海經》等都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述。如《周禮》所記:“剪氏掌除箜物,以攻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蟲之事。” 到秦漢時期,沉香等在漢代都已成為王公貴族的爐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漢代的盛行以及佛教傳入中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一時期香文化的發展。 西漢初期,在漢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貴族階層廣泛流行起來,而且有了專門用于熏香的熏爐,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陶制的熏爐和香茅出土。熏香在南方兩廣地區尤為盛行。漢代的熏爐甚至還傳入了東南亞,在印尼蘇門答臘就曾發現刻有西漢“初元四年”字樣的陶爐。 香文化在漢代的快速發展,漢武帝有很大貢獻。漢武帝本人很喜歡薰香,大大帶動了漢代的用香風氣。相傳,“博山爐”(模擬仙境博山)就是漢武帝遣人制作的一種香爐。
“博山爐”出現之后,香爐的使用與熏香的風習更加普遍。以至于漢代官員上朝也要隨身佩香,向皇帝奏事還要口含雞舌香。各地官吏、鄰邦諸國則競相進貢異香。
隋唐時期:香文化的成熟與完備
香文化在隋唐時期雖然還沒有完全普及到民間,但這一時期卻是香文化史上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香文化的各個方面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成熟、完備的香文化體系。在這個時期,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致的分類:會客用的香,臥室用的香,辦公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煉法門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現了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制式,外觀也更加華美。
宋元明清:香文化的繁盛與普及至宋代,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都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現了《洪氏香譜》等一批關于香的專著,步入了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宋代之后,不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上,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在制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時,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則多設香齋,不僅用香品香,還親手制香,并呼朋喚友,一同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里都可以看到,宋代之后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在這一時期,香在醫藥方面的應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蘇軾與沈括合著的《蘇沈內翰良方》等書中都有許多專門的記載。 到明朝時,線香開始廣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術。關于香的典籍種類更多,尤其是周嘉胄所撰的《香乘》內容十分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很多關于香的記載, “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并燒之可辟瘟疫”。 晚清以來,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政局的長期不安,以及西方社會思潮的傳入,使中國的傳統社會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中國香文化也進入了一個較為艱難的發展時期。
北宋詩人黃庭堅所作的《香之十德》
感格鬼神、清凈身心、能拂污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
塵里偷閑、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
綜合歷史記載,其發展主要歷經了以下幾個階段——
香煙始升:萌發于先秦
博山爐暖:初成于秦漢
香光莊嚴:成長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備于隋唐
巷陌飄香:鼎盛于宋元
香滿紅樓:廣行于明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