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詩詞—納蘭性德:《于中好》
添加時間:2013-12-10 22:30:04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本篇摘錄納蘭性德的《于中好》供大家賞析:
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
握手西風淚不干,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后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注釋】
1)“梁汾”:即顧貞觀。據考證此詞當作于康熙十七年正月十七顧貞觀離京南還時。此一年容若友人多難聚首,南下北上各如飛鴻,容若感傷于此,故有:“握手西風淚不干,年來多在別離間。”的感慨。
2)“年來”句:納蘭為侍衛之臣,扈駕出巡是經常的事,僅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年 (1680~1681年),納蘭即先后隨從皇帝巡幸鞏華城、遵化、雄縣等地,故云與好友“多在別離間”。
3)“遙知”二句:意謂遙想你正獨自對著孤燈,聽著秋雨,寂寞無聊,但轉頭一想,你我曾經雪后看山,親密共處,亦可為一大安慰了。 “憑寄語”:化用王次回《滿江紅》詞:“憑寄語,勸加餐,難囑咐,雨和雁。”
4)“分明”二句:意思是你的小像在縷縷沉香的輕煙里歷歷可見,但那傷情卻是無從畫出的。李賀《答贈》詩:“沉香熏小像,楊柳伴啼鴉。”按,李詩中“小像”本當作“小象”即象形熏籠。然李詩訛誤許久,遂成“畫像”之典。容若將顧貞觀《南鄉子》中句:“無計與傳神,小像沉香只暗熏。”化在為他送別所寫的詞中,更顯得兩人親切交厚。
5)“一片”句:高蟾《金陵晚望》詩:“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此句謂雖然贈給顧貞觀小像,小像不能傳神的畫出他的傷心和不舍。即使有丹青在手,也減免不了友人之間的思念之情。
【賞析】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顧貞觀以母喪,南歸無錫,時值秋雨,納蘭為好友寫了詩詞相贈,除本篇外,還有詩《送梁汾》、詞《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等,皆極盡深情地表達了誠摯的友情和一往情深的傷別之意。
上闋首兩句寫送別的情景和因離別而生的感慨,次兩句則以虛景入手,寫出了昔日兩人相交的種種親密情景,燈前共聽雨,同看雪后山。容若由想到離別后兩人各自在燈前獨坐聽雨的愁苦,回憶起當日與梁汾一起同看雪后山的親近知心。下闋是容若對好友的囑咐和叮嚀,并約歸期,足見誠摯依依。結句化用名句做結,語直意曲。更使全詞情緒轉合之間,恰到好處。
【關于作者】
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 "清詞三大家"。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進士,時年二十二歲,后授干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武官正三品。隨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后葬于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在短暫的三十一載生涯中,納蘭著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
而今流傳最廣的是其詞。24歲時,納蘭性德將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后更名為《飲水詞》,再后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再后世將逸散在其友人著作中的納蘭作品匯整,納蘭詞現存世349首。
納蘭性德十七歲時娶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為妻,伉儷情深,不期婚后三年妻子亡故,賜淑人,后誥贈一品夫人。繼娶官氏,賜淑人。其有妾顏氏,后又納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
納蘭姓起源:納蘭是金代女真“白號之姓”中皆封廣平郡的第二大支系三十個姓氏之一(又稱"納喇"、"那拉")。 滿洲葉赫地區的納蘭氏,始祖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后來,滅了女真的納蘭部,占其領地,遂以納蘭為姓。
后舉族遷至葉赫河岸,號"葉赫國",地處今吉林省梨樹縣葉赫滿族鎮一帶,后人稱此支納蘭氏為葉赫那拉氏。 明初時滿族的前身女真族,分三大部:建州、海西、野人,葉赫部為海西女真的一部分。部族首領金臺什,繼兄之后成為貝勒,其妹孟古,于明萬歷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生子皇太極,即其后的清太宗。
因而,納蘭氏族與清皇室有姻戚關系。但是,這并不能阻止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而進行的兼并戰爭,萬歷四十七年,努爾哈赤攻伐葉赫,金臺什戰敗后自焚未成,被絞殺,其子降,后授三等副將,其族世襲佐領,為后金及清王朝屢立戰功,為滿洲八大貴族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