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香品的制作歷史和配方
添加時間:2013-12-11 10:50:28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歷史上,漢武帝、鄭玄、王維、李商隱、傅咸、傅元、黃庭堅、朱熹、蘇東坡、沈立、洪芻、葉廷珪、顏博文、陳敬、范成大、周嘉胄等,都曾對傳統制香業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蘇東坡即有“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作為生日禮品的記錄。僅文人墨客因對香品的喜愛而自行配制的“梅花香”配方,流傳至今的就有近百種;“龍涎香”則有五十余種。文人相聚,能有自制的好香是一種榮耀。而且,許多香還要引經據典,甚至配以詩詞。雅士制香,附庸風雅者人數更眾,其它各業人士為示其風雅,也紛紛加入到這個行列之中,香的使用,逐漸成了全民的習俗。制香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從制香工藝上來講,現代香品主要有按正統傳承的香方,將天然香料配伍、炮制制作而成的傳統制香;以及將部分天然香料進行科學配制,運用現代化工技術制作而成的現代制香。傳統制香主求“香氣養性”,現代制香主求“時尚的香氣”,兩類香品的差異非常顯著。
原則
香,不僅要芳香養鼻,更要養神養生,開竅開慧,這是傳統制香工藝的一個核心原則。正是由于秉承了這一理念,才使傳統香品不僅成為芳香之物,更成為開慧養生之良藥。
原料
傳統香原料包括香藥、木粉、粘合劑和附加材料。自然界中已發現的香料有3600余種,常用的約400余種。植物的根、干、皮、葉、花、果實、樹脂皆可成香,對人有非常奇妙的影響,大都可入藥。
制作方法
制作傳統香,首先綜合考慮該香的用途、香型、品味等因素,再根據這些基本要求選擇香料或藥材,按君、臣、佐、輔進行配伍、炮制,其配料、和料、出香等過程須按節氣、日期、時辰進行,才能使不同的香料盡展其性。分為六個步驟:制備原料、配伍、和料、成型晾曬,包裝,窖藏。
配伍
傳統香藥的原料配制各有其理,亦各有其法,但基本都是按五運六氣、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推演而確定君、臣、佐、輔的用料。
炮制
香藥炮制是傳統香制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對技術的要求也比較高,對炮制的時間、容器的質地都有很多講究。香料的炮制與中藥的炮制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很多差別。同一種香料,根據不同的香方需求,炮制方法也有所不同。
從總體上說,炮制香材的目的,一是去其雜質,便于使用;二是導順治逆,理其香性。恰當的炮制可以加強香藥的性能,使其效用充分發揮出來,并消除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此外還可以根據配伍的要求,使用特定的炮制方法使香材的藥性發生改變。例如,檀香的炮制就是為了去火,因為檀香生長在南方炙熱的地區,它的火性比較大,這種香料直接做香后,使人們容易氣浮上燥。所以要先用清茶或者云南團茶進行炮制,把它的火性去掉。
傳統香的炮制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修制、蒸、煮、炒、炙、炮、焙、飛等,具體方法如下——
修制,一是使香材純凈,二是做切制、粉碎處理,即采用揀、摘、揉、刮、篩、涼以及切、搗、碾、鎊、挫等方法,除去雜質、多余的水分、變質的部分及其它非藥用成份,并使其大小規格滿足要求。如,龍涎香需要清除其中的砂石,沉香則要清除泥土等。
蒸,即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香材;可清蒸,也可加入輔料;蒸的火候、次數視要求而定。此法既可使香材由生變熟,也可調理藥性、分離香材。如篤耨香黑白間雜者,必須分離單用,其法為,以瓷器盛香入籠中蒸,沸后約半小時則白浮于上黑沉于下,分而用之即可。
煮,用清水或加料浸煮,主要目的是調整藥性,去其異味。如制甲香,即需先用碳汁煮,次用泥水煮,最后用好酒煮?;蛴妹足锼嗳蘸螅儆妹足锼?,待水盡黃氣發出時收,涼后再火炮。
炒,根據需要或清炒或料炒,火候上有炒令黃,炒令焦等。如制檀香的方法之一是,選好檀香制成碎米粒大,慢火炒令煙出紫色,斷腥氣即止。
炙,用液體輔料拌炒,使輔料滲入和合于香材之中,以改變香材的藥性。在制香中常用的輔料主要有蜜、梨汁、酒等。
炮,用武火急炒,或加沙子、蒲黃粉等一起拌炒;炮與炒只是火候上的區別,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
烘焙,將香材置于容器(瓦器等)中加熱使其干燥。
水飛,把粉碎后的香材加水研磨(其粉末即“飛”入水中),再將液漿靜置沉淀,將沉淀物曬干研細備用。此法能防止香材在研磨時粉末飛揚的損耗,又可分離出香材中可溶于水的成分,使香更加細膩。
傳統香料炮制方法舉例如下——
1)制檀香: 檀香一斤(片)用好酒兩升,以慢火煮干,略炒制燙手即可。
2)制檀香: 檀香(片)蠟茶清浸一夜,控出焙干,以密酒拌勻再浸一夜,慢火炙干。
3)制沉香:沉香破碎,以絹袋裝,懸于銚子當中,勿令著底,米水浸,慢火煮,水盡再添,一日為好。完成后涼干即可?,F在制香者多生用沉香,所以達不到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