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的復興與保護
添加時間:2013-11-27 20:33:26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排版:寧韻茶香
在中國古代,品香,與點茶、插花、掛畫一起被稱為“四般雅事”,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日前,首屆中國沉香文化博覽會在北京舉行,精心設計的生活場館復原了古人儒雅的品香場景,為大眾了解唐宋煙霧繚繞的香云生活提供了最直觀的教材。
沉香、香器、香雕齊上陣
沉香,并不是一種有香味的木頭。幾種樹木受到風雨雷電、走獸等自然界的傷害,在傷口的開放期被真菌感染,才會開始結香,三四百年后結到極致。正因沉香是極為稀少的香料資源,取得困難,自古就被列為眾香之首,只有帝王才配擁有。
香博會把“眾香之王”帶到了觀眾面前。參展的有出自中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等世界各產地的沉香,品種齊全。參觀者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沉香的形態、結法以及香味等特征。展品中一件罕見的棋楠木供,體積碩大,高44.5厘米,是存世體量最大的棋楠之一,結香緊密,常溫下自然放香,氣味幽雅、馥郁,價值上千萬元,確屬稀世奇珍。
沉香不僅自古受到皇家貴族的推崇喜愛,也是手工藝人用于雕刻的材質。沉香雕刻由于材質的特殊性,工藝難度相比竹木牙角雕更為復雜。鄭堯錦大師近年來創作的沉香雕刻藝術精品便是本次香博會的亮點之一,如棋楠香雕羅漢山子,材擇珍貴的越南白棋楠雕刻而成,呈奶油黃淺色調,味道清涼、甜美。禪定的羅漢身形清瘦,身后的枯樹更強化了禪境的孤寂。
古代香文化融入現代空間
“獨坐閑無事,燒香賦小詩。”在香博會上,陸游筆下的古人生活場景得以再現。其實,早在東漢時期就在中原地區使用的沉香,近年來正以高端收藏品的身份活躍于現代社會。
沉香收藏的資深人士、上海品香閣的主人汪富英女士說,“沉香自古以來就被世人追捧,但自唐、宋到清初以來,在中國上層社會中展示生活品位的‘香席’活動卻在清代中期之后沉寂了100年。然而,隨著人們收藏視野的開闊,沉香以其極高的欣賞、收藏和藥用價值,已經成為收藏的新寵。”
明代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對我國海南產地的沉香做出“謂之海南沉,一片萬錢”的評價。如今, “一片萬錢”已經變成“一克萬錢”,可見沉香的彌足珍貴。沉香木手串不論“顆”賣,論“克”賣,每克880元,比當下黃金價格還貴一倍多。
據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會長馬福介紹,沉香在傳統中醫學、藏醫學和印度傳統醫學中已有幾千年的應用歷史,在藥用、精油、香料等方面市場需求量巨大,粗略統計,目前全世界沉香交易額達200億元以上。
“文化是根 保護當先”
隨著當今中國經濟與文化的飛速發展,國人對香文化的認識開始復蘇。然而,在把香學作為民族文化來發展的問題上,中國的步伐還稍稍落后。
現代著名文學作家、研究家、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理事舒乙在香博會上發表了“文化是根,保護當先”的主題演講。他認為,要保護和恢復香文化,首先要普及香文化,辦香社、香館,培訓相關人才等都是可行的辦法。
據了解,1999年國務院批準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土沉香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受到《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的嚴格保護。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嚴振全指出,沉香是中國古代的珍貴香料和藥材,香事則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如今,對沉香這一稀有資源以及千百年來圍繞其積淀而成的沉香文化的重新認知和發展,既是對瀕臨消亡的珍貴物種的及時保護,更是對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復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