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香爐之“西漢錯金博山”
添加時間:2013-12-04 00:00:00
錯金博山爐出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1968年于河北省滿城縣陵山出土。高26厘米,足徑9.7厘米。博山爐是古代常見的一種熏爐,上面有高而尖的蓋,蓋上雕鏤有象征海上仙山的“博山”。錯金博山爐全器由爐盤、爐蓋和爐座組成,通體錯金絲,爐蓋鏤雕成山巒起伏狀,人和虎、豹、猴、野豬等動物置身其間。足部為透雕蟠龍紋,器腹飾錯金卷云紋。現藏于河北省博物館。
博山爐器型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座把呈透雕三龍出水狀,龍首頂托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云紋。盤上部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巡獵于山石間。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劃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這件國寶實際上是作為香薰、薰爐用的,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而得名。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從鏤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氣繚繞,給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覺。這是西漢時期常用熏香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
所謂的“博山爐”最初呈現銅質素面,后隨工藝技術的發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錯金、銀。被“錯金錯銀”工藝裝飾過的器物表面,金銀與青銅呈現出不同的光澤,彼此之間相映相托,將圖案與銘文襯托得格外華美典雅,色彩對比、紋飾線條更加鮮明,藝術形象更為生動。“錯金錯銀”工藝到了戰國時期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不僅容器、帶鉤、兵器等使用“錯金錯銀”,在車器、符節、銅鏡和漆器的銅口、銅耳等處,也大量使用精細的“錯金錯銀”紋飾。因為這種工藝制作復雜,材質昂貴,所以當時也只有貴族才能使用。而東漢以后,盛極一時的“錯金錯銀”工藝逐漸被當時的戰亂淹沒了。博山爐流行于漢代,后來歷代也多有仿制。
細考歷史,在西漢初期,漢武帝之前,已經有了許多專用于焚香的香爐。香爐的肇始起因于焚香習俗。古人多采用焚燒香料的辦法驅逐蚊蠅或去除生活環境中的濁氣。特別是在南越(今兩廣地區),熏香的風氣更盛。但那時所用香爐造型大都非常簡單。
相傳,漢武帝嗜好熏香,也信奉道教。道家傳說東方海上有仙山名曰“博山”。武帝即遣人專門模擬傳說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類造型特殊的香爐———博山爐,而后才有了今天世人見到的博山爐。
古詩中曾這樣描述博山爐的形象:“請說銅爐器,崔嵬像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雕紋各異類,離婁自相聯。”人們在使用時將香料放在爐內點燃,縷縷香煙通過蓋上的鏤孔飄散四方,馨香撲鼻。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謝惠連《雪賦》寫道:“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工藝精美、華麗多姿的博山爐,確可使富貴人家的居室更顯豪華和雅麗。
漢時博山爐有竹節形長柄薰爐和短柄龍座薰爐等形制,而以短柄博山爐最為常見,錯金博山爐就是一個典型。其器身較短,較適合于當時席地而坐時置于席邊床前或幃帳之中。
博山爐在考古發掘中經常發現,是一種優美的青銅工藝品本圖片介紹的作品是宮廷所制,極其精美,是漢代博山爐中的珍品,較其它普通博山爐有更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