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文化之狀元伴讀香
添加時間:2013-12-10 22:47:58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
香是古代讀書人必不可少的良伴。許多著名文人不僅用香,還親自制香,留下世代相傳的經典香方。其中,被廣大香友所熟知的如徐鉉的“伴月香”、蘇東坡的“聞思香”等等。文人用香的一大特點,就是助讀生慧、啟迪文思,所謂“隱幾香一炷,靈臺湛空明”。
千年來,浩繁香方中有款唐代的“狀元伴讀香”,因其“靜心、醒神、益智、提高記憶力”的作用格外出眾,而被歷代讀書人推崇。
狀元伴讀香不僅采用了檀香、降真香、沉香、甲香、雞舌香、唐香、甘草等珍貴香料和合,更配以出自文殊菩薩道場五臺山的般若泉靈水。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位于五臺山殊像寺外的般若奇泉,嚴冬不冰,夏日尤涼。《清涼山志》載:“唐僧慧潛結庵于此,日課金剛經,久之感庵側涌泉,因為名,飲者生慧。” 明代高僧覺玄曾寫詩贊此泉增智慧滅煩惱之殊妙:“般若池邊止渴時,山瓢一吸樂何支。塵塵煩惱俱消歇,無限清涼說向誰!”
般若在漢地譯為“智慧”,而諸般若中,文字般若恐怕是莘莘學子尤其夢寐以求的福報。經云:“文字非般若,何以名般若?一能生般若,二能詮般若。因中說過果,故立般若也。”鳩摩羅什流傳千古的譯作《金剛經》,即由文字般若而成。
愿這般若泉水伴讀香,能作為啟迪才思的妙物,伴學子們得舟學海、獲徑書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