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佛誕節(jié)——香湯浴佛的介紹
添加時間:2013-12-12 23:00:50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據《佛說浴像功德經》記載,佛陀在對清凈慧菩薩說法時曾講到,自己滅度之后,修行者的誠心供養(yǎng),“所得功德。如我在世等無差別。”而且,修行者可用香料浸水制作香湯以浴佛像,“諸供養(yǎng)中最為殊勝”。
佛教創(chuàng)立之前,印度的婆羅門教等教派中就有浴像的風俗。佛教興起之后,以香湯浴佛更成為佛家最重要的法事之一。
古代印度的佛家弟子大多每天都浴佛,并非專在佛生日舉行。中國沒有沿襲這種日日澡沐的習俗,而是漸漸演變?yōu)樵诜鹜拥恼Q辰日專門舉行盛大的浴佛法事,稱為“浴佛節(jié)”、“灌佛會”、“佛誕會”,并且成為佛教最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
之所以選擇佛陀誕辰日舉行浴佛,源于一個關于佛陀降生的傳說。
據《佛陀本生傳》記載:公元前四百六十三年,北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妃摩耶夫人在后花園小憩時,夢見云端現出一只長有六根長牙的大象,在五彩祥云圍繞中徐徐降下,倏忽間鉆入摩耶夫人的肋下,于是摩耶夫人有了身孕。按當時印度的風俗,婦女臨產時須回娘家分娩。當摩耶夫人行至城外的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時,太子便從其脅下誕生了。佛陀初生時,于四方各行七步,步步生出妙蓮花,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又現出種種瑞相,天女散花,天樂鳴空,并有龍王吐清凈水從天瀉下,灌浴在太子身上。
隨著佛教的輸入,浴佛的儀式很早就在中國流傳了。現存《吳書》三國附記的笮融事跡說:‘笮融初聚眾數百……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于路,經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且萬人,費以巨億計。”后來這種浴佛儀式逐漸流行于朝廷仕宦之間,到兩晉南北朝時代,各地已普遍流行。
佛陀誕生、出家、成道的日期,在印度的記載也不完全一致。再經過歷法的轉換,翻譯到中國,經書的說法就更不同了。關于佛陀誕生,古來有數種不同的記載,一是二月八日,一是四月八日,還有一種是十二月八日。從歷史的記載看來,后漢時笮融的浴佛日期未見明記,自梁經唐至于遼初,大抵遵用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臘八,南方則用四月八日。元代《幻住庵清規(guī)》及《敕修百丈清規(guī)》均制定四月八日為佛陀誕辰日,其后南北浴佛的日期就基本一致了。
后世大多遵照《浴佛功德經》(義凈所譯,另有寶思惟譯本《佛說浴像功德經》,基本相同)中記載的佛陀所說浴像的方法,并隨方便有所增改。一般方法為:
在法事之前,選上等好香制成香水,或是蓮花、臺參等藥材特制的香湯。《浴佛功德經》記載的是“取牛頭栴檀、白檀、紫檀、沈水、熏陸香(即乳香)、郁金香、龍腦香、零陵香、藿香等,于凈石上磨作香泥,用為香水”。
用花卉做成花亭(模擬蘭毗尼園),在壇臺上設灌佛盤,盤中設蓮臺(床座),蓮臺上安置釋迦太子像。太子像多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模擬傳說中太子誕生時的姿勢)
在佛像前陳設各種供品;
開始浴佛之前,先有禮敬儀式。如:上香,跪拜,宣唱:“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
唱誦浴佛偈:“我今灌沐諸如來,凈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愿證如來凈法身。”
在贊偈聲中,浴像者輕輕用兩指瀝取香水(或用兩只小杓代替兩指),從佛像頂上緩緩灌下(若有凈水濺出,也不可腳踩);
浴香的弟子取少許浴像的吉祥水,灑在自己頭頂;
香水浴洗之后,用凈水浴洗佛像;再用軟巾將佛像拭凈;
在浴佛節(jié)上還常散發(fā)五彩花瓣,表演聲樂歌舞,擬“天女散花,鼓樂齊鳴”。
除了在四月八日佛陀誕生日舉行浴佛活動,很多地方在陰歷的十二月八日,即佛陀的成道日,也有專門的浴佛法事,并且還用果品、五谷煮的粥來供佛,并分粥于百姓,稱為“佛粥”,民間的“臘八粥”即起源于此。
(以粥供佛的習俗也是出自經記的傳說:當初悉達多太子不忍目睹眾生身受生老病死之無盡痛苦,立志求得解脫智慧自救救人,毅然舍棄王位,出家求道。此后遍訪名師,歷盡艱辛;經六年苦行,仍然沒有得道,身體卻已極度虛弱,終因饑餓過度昏倒于尼連禪河(恒河的一條支流)。時有一牧羊女供養(yǎng)乳糜,太子吃過之后恢復了體力。太子于菩提樹下,發(fā)誓不證得無上智慧就不再起座,最終睹明星而悟道,這一天成為佛陀的“成道日”。在中國,經歷法換算之后,將陰歷的十二月八日作為佛陀成道的紀念日,在這一天,寺院就會依據牧羊女供乳糜的典故,以果品五谷煮粥供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