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香席?中式香席歷史與流程
添加時間:2013-12-12 23:08:46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一、什么是香席?
香席是“經過用香工夫之學習、涵養與修持后,而升華為心靈饗宴的一種美感生活。”所以,香席既不是與改善氣味有關的薰香行為,亦不是與宗教活動有關的焚香。事實上,香席是一種通過“香”作媒介,來進行的文化活動,所以也不是單純嗅覺上品評香味的品香。因此,這里所將要探討的課題,雖然在有關精神境界追求的目的上,和宗教活動若合符節,但卻和宗教無關。也就是說,“香席”不是在尋求精神上的“歸宿”和“慰藉”,而是一種人生品味的升華。此外,香席活動既不僅僅是香料氣味的問題,更絕非商業活動中的“香精療法”,此種改變環境氣味的香精療法薰香活動,其實只是把薰香和西方民俗療法相結合的商業行為,盡管其由來已久,并在引發嗅覺的情境反應上,效果立即而明顯,不過,這種加工后的揮發性香精,所引發的病例也不在少數,這對有過敏癥狀的人來說,更是一場夢靨。這種擾亂嗅覺生活的行為,與香席所追求的境界是相互沖突的。
香席既然是一種文化活動,如果像時下坊間,只會在熏烤香木上,去比較香氣味道的變化,就反而會使嗅覺窒息;而太過份重視操作的技巧,也就不免落入了雕蟲小技的展演。由于它最終所探求的是生活上的品味,所以感官的知覺、用香的技巧雖然是香席上必備的條件,但都不是香席所追求的目標。例如明代的高人佚士便普遍修筑有“靜室”,用以舉辦香席來達到“…有禪客與之爐薰隱幾、散慮忘情…”的境界。其間相互勘驗學問、探究心性,稱之謂“坐香”,因而此一香席的形式又稱之為“習靜”。總之,香席的意義,是在通過行香過程,來表現心靈的境界和內容。
盡管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對薰香和焚香并不陌生,但香席活動在中國的發展,卻因為清代中期之后,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動,使得自唐、宋到清初以來在中國上層社會中,展現生活品味的“課香”,在以下兩個原因的影響下,也隨著為之沉寂了一百多年。
首先,香席所用的香料。并非一般焚香的香料,而都是些十分罕見且貴重的原料,它從采集、整理到分類,涉及了極專業的分工知識,所以若沒有一個相對安定而賦予的社會作基礎,就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香材供銷體系。
第二、香席的最終目的,是在結合書法和文學的注腳,來追求生活品味的境界。也就是要用簡單的一個字或一句詩、詞,對此次的品評活動,通過以書法為工具的過程,作出“點睛”式的詮釋。這是一個需要長時間文化培養,甚至需要相當的悟性,才有可能形成的能力,若沒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和領悟力,恐怕是難以辦得到的。以上這兩個要素在香席活動上缺一不可,所以它是一個結合財富與學養的上層社會文化生活,要同時具有這兩個條件的人士,才有能力去涉足香席活動。而清代中葉開始,經濟日漸凋蔽,西方文明似乎成為現代化的代名詞,加以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也有了很大的轉變,于是坐香活動在中國的沒落,也就成為不可避免的狀況了。卻反而是在唐、宋時期隨同茶道、花道、書道傳入日本的香道,跟著日本的皇室貴族階層,一起留存下來,成為了日本今天的國粹。
不過日本目前的香道,和宋、明兩代先后傳入日本的斗茶、插花、書法這三種上流社會的涵養一樣,在日本社會中經過長時間的吸收、變化后,才成為今天的面貌。所以日本今天的“香道”,與中國古代的“香席”精神并不全然相同。此外今天我們要提倡的香席活動,既不必、也不可能完全還原古人的原始面貌,因為不但今天社會的狀況和古代已經不同,而現代各項科研成就,以及資訊的發展、貿易文化交流的頻繁,也都絕不是古人所能想象的。所以香席活動的推廣,一方面由于環境、工具和原料三者的限制,在今天仍然并非一般社會人士所能負擔,在先天上只適合上層社會所享有。但另一方面,香席的內容和方法,卻可以拜科技與現代文明發展所賜,向更廣闊高深的境界中探求,而在心靈的向度上,當然也有可能跨越出古人曾經悠游過的疆界,這一點應該是在進行香席之前,所應當自我期許的。
香席用具
二、香席百科
香席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目的是借由香來結合書法和文學的一種生活品味、是各種使用香料形式里最純凈高雅的一種品香方式。和一般市面上普遍的線香、和香(合香)、香精、香水比起來,它只品香料本身的味道而非其它任何自然或化學的添加物。而且,傳統香席上是不出煙的[1],所以不會像烤香或焚香等受煙味的嗅覺干擾、也不用去擔心煙可能對身體上的種種危害。
2.1:中式傳統香席歷史
品香到了宋朝,就如同宋人吳自牧所書《夢梁錄》中所稱,舉辦香席已與點茶、插花、鑒古成為休閑養生之精致生活中的必備條件[2]。無論好友相聚雅集、家居休閑、習道修佛都會來上一爐好香,與好朋友分享,發展出香席文化。北宋人稱點茶、插花、鑒古、品香為“四般閑事”。到了明代在家中筑香室邀好友品香更成為一種時尚與品味,在中國的詩詞字畫中留下許多。
雖然在明代時文人普遍在家里建靜室舉辦香席招待客人一起品香習靜,但于清朝時,西方文明慢慢成為主流時尚,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起了轉變,而傳統香席活動也就逐漸沒落了[3]。
2.2:中式傳統香席步驟[4]
品香:爐主對香料的了解及使用出香工具的方法(訓練)等。
坐香:
坐香步驟為:
初品清鼻:去除雜味;
鼻觀:觀想香趣;
回味:肯定意念。
香木因借由熱氣揮發而會快速轉變為各種香味,主要分為這三個階段:頭香、本香、尾香。
課香:用書法詮釋品香習靜的體驗。需要一定的文化素養和領悟力。
(來源:維基百科-香席)
三、香道文物
中國人用香,從歷史的記載來看,有一個從薰香到焚香,再從焚香到坐香,并演變到香席的歷史過程.這個情形可以說,是先在滿足了生理上那種嗅覺和視覺的快感后,進而向心理的深度去探求,最后升華為一種知性美感經驗的完美歷程。
香道中的香席,到了明代中期至清初盛世大致定型,香事道具發展出“爐、瓶、盒”一組的定制。其中爐用來出香,盒子用來擺放備用的香片,而瓶則用來放香工具。這些成組的香道具,不但北京和臺北兩地故宮中保存了不少,而且承德避暑山莊行宮中,更有一堆保留下來,可以說也是清代宮中香席活動,保留下來的一些物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