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朝時期的香具
添加時間:2013-12-13 22:40:52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東晉南朝士大夫中,以香沐浴,以香薰衣的風俗開始盛行。薰衣的風俗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了,在河北滿城中靖王劉勝墓中,發掘的“銅薰爐”和“提籠”就是用來薰衣的器具,湖南長沙的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為了薰香衣、被特制的薰籠。
三國的荀□好薰香,文獻中記載:“荀令至人家,坐幕三日,香氣不竭。”由于荀或經常讓自己的衣服薰上濃郁的香味,所以當他到別人家中之后,他坐過之處往往留下香氣,經過三日還沒有散去。在東晉時文人也以白旃檀的芬芳來比喻學養的淵博。
在兩晉南朝流行的香薰式樣之中,從三國吳到南朝晚期圓罐式及豆式有承盤的香爐式樣大略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孫吳中期至西晉末年(公元二五四——三一六年)
第一期的香薰,造型簡單,整體為罐形,侈口鼓腹、圈足,上腹鏤刻三排圓形鏤孔,沒有承柱和底盤。
第二期:東晉前期“東晉立國至穆帝升平以前”(公元三一七——三五七年)第二期的香薰,薰體為短直口圓腹罐形,腹部有大三角形鏤孔,承柱亦為上下小大的圓柱體,承盤則為平底缽形器。
第三期:東晉后期至南朝劉宋時期(公元三五七——四七九年)第三期的香薰,醬油,罐形薰體,小口鼓腹,腹部滿布密集的長三角形鏤孔,圓柱形承柱,粗短而直,承座則為寬沿盤形。
第四期:相當于南朝中晚期“齊、梁、陳”(公元四八O——五八九年)第四期并未發現見香薰等器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