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之“香”——原道學派香文化探源
添加時間:2013-12-13 23:27:58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引子: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衍,衍曰轉,轉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上所言,老子稱之為自然宇宙之總貌和根本之原則。自然是道、天、地、人以及一切事物效法的對象。因此,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道之始”的人文思想,這是中國最本源的傳統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這也是中原傳統文化第一學派原道學派成立的文化思想基礎。
《逍遙財富》作為中原本土專業的商業文化類雜志從上期開始用三期的篇幅報道“原道學派”,剖析這個學派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內迅速成為中原的傳統文化領軍學派,探討原道學派的文化理論基礎和思想內涵,向外界介紹原道學派的“傳統文化專才團隊”,上期介紹“原道學派的“道之源”及“茶文化團隊”報道發表之后受到文化界、茶葉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本期報道原道學派的香文化。
“香”的生活藝術
1937年,中國國學大師林語堂在美國出版了《生活的藝術》一書,此書在美國位居暢銷書排行榜榜首達52周。書中有一節,大師專門向西方讀者介紹了中國人樂享生活的香藝術。這是節選自明代學者屠隆的《考盤余事》中關于中國古人樂享“香”的藝術生活片段,“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隱,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四更殘月,興味蕭騷,焚之可以暢懷舒嘯。晴窗塌帖,揮塵閑吟,溫燈夜讀,焚以遠辟睡魔。謂古伴月可也。紅袖在側,秘語談私,執手擁爐,焚以熏心熱意。謂古助情可也。坐雨閉窗,午睡初足,就案學書,啜茗味淡,一爐初熱,香靄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長嘯空樓,蒼山極目,未殘爐熱,香霧隱隱繞簾。又可祛邪辟穢,隨其所適,無施不可。”
通過香,我們領略到中國人那種令人敬仰的曠達、悠閑、恬適和寧靜的生活狀態。
2010年,原道掌門人韓朝和師兄王韜攜手中國香文化第一人傅京亮,將目前國內唯一天然香料類傳統香品的知名品牌“慧通”引入中原。韓朝說:“我和師兄選擇將香文化引入中原就是為了引領中原傳統文化的發展潮流。目前,香文化在北京、上海這些國內一線城市已經成為流行的傳統文化,受到政商階層、白領知識分子人群的青睞,品茶、聞香是一種很好的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和身心調養方式。”對于和中國香文化第一人傅京亮的合作,韓朝的師兄王韜認為,“國內在香文化研究上最具影響力的人自然是傅京亮先生,他在香文化研究上的專業程度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在香文化的產業化開發上也是領軍人物,國內最優秀的天然香品牌就是“慧通”了,攜手國內香文化第一人,和國內最好的天然香品牌合作,會使原道立刻成為中原香文化的引領者。”
原道之“傅說香文化”
攜手中國香文化第一人傅京亮,引入國內最佳的天然香品牌,使原道擁有了國內香文化最權威的專家和最優質的產品,傅京亮的關于香文化的學說成為原道的“傅說香文化”。
傅京亮認為當代談論香文化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香。中國人燒香的歷史有6000多年了,用香最早是修養道德,中國人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講究“萬古留香”,就是講一個人道德的圓滿。古人用香最根本的問題在于人的“本性”是否得到升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哲學中把人分為“本性”和“本命”,很多人只是注重“本命”的修養,忽略了“本性”的修養。“本性”喜香,“本性”是先天屬陽,“本命”屬陰。香氣是聚天地純陽之氣,所以“本性”喜香,是靠香氣去滋養的。從命體來講,香亦有通筋開竅等功用。
關于目前流行的香道,傅京亮認為那其實是日本文化中的概念,中國道是形而上的,日本道是形而下的。外表的東西玩的很漂亮,包括動作、服裝、設計等,但是它不是中國的,中國的香文化更注重內在的修養,是一種底蘊豐厚的精神層面的文化,而不是流于形式的一些簡單儀式。很可惜的是一些中國人雖然把香道當做中國的精粹,并立誓說要把香道發揚光大,但卻沒有搞懂日本香道不是中國的文化傳承。日本香道的流行,傅京亮認為還有一個經濟的問題,比如沉香,1916年的時候,日本人派了700多人到中國兩廣、云南、臺灣、琉球等地考察香料植物,把所有的沉香、檀香標了號。二戰一開始,他們就把這些香料搶走了。今天,日本人占了全世界75%的沉香,就是這樣被拿過去的。日本人很聰明,世界上的沉香,海南的是最好的,他們不舍得賣,先賣越南的,其實越南的沉香香氣很少,是最差的,但卻給日本人帶來了滾滾財源。日本人先借用臺灣人做,慢慢炒熱,大陸上很多人開始玩焚香,就是所謂的香道。在這里,我們希望溯本求源,讓中原的香文化愛好者有正確的認知。
關于目前市場上大量的假香,傅京亮拿假沉香做例子,造假者第一要把顏色做好;第二形狀做出來,形狀是雕刻之后再燒,看上去像天然的紋路;第三添加化學香精做香氣,主要化學物質是苯。有些人買沉香,一聞很香就買,其實都是假的,真正的沉香沒有味道的,沉香香氣的蒸發點是在36度,點燃之后才香。假香對人身體危害是非常大的,第一,香氣里面苯的含量特別高;第二,二甲苯,是致癌物質; 第三,甲醛。有的人玩香經常頭疼,就是緣于此。
原道香文化研究會公告:由中國香學泰斗,中國傳統香文化傳承人、推廣人,《中國香文化》作者傅京亮老師主持并任名譽會長與總顧問,國內現唯一以研究會及香文化講習所形式推廣中國傳統香文化的“原道香文化研究會”在鄭州成立。此研究會在傅老師指導下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核心之一的香文化為主。傳統香文化展現了中國的性、命學說、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藥中的對香藥炮制以及按照君臣佐輔配伍的理論,我們從中可一窺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國傳統香文化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文化,這有別于時下流行的日本香道所展現對單一沉香、檀香的使用。就象中草藥的使用,再名貴的藥材也需要合理的炮制與配伍才能達到其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的目的。香亦如此,何況其他?愿愛好此道者共同切磋、進步。
原道香學堂:天然香材和化學香精比較
近現代以來,化學合成香料風靡整個香料工業,也成為制香業的主要添香劑。現在市場上能見到的絕大多數香品所用的都是這類化學香精。名為檀香、沉香,其實只是使用了“檀香味”或“沉香味”的化學香精。
較之天然香材,化學香精價格低廉而香味相似,甚至香氣更濃。但就香氣品質及安神養生、啟迪性靈的功能而言,卻完全不同。天然香材大都入藥,而化學香精雖初聞也芳香四溢,多用卻有害健康。而單就氣味而言,化學香精也遠遠無法與天然香材媲美,甚至常有艷俗沖鼻、令人神昏之感。
天然香材可以最大限度的完整保留動植物的營養成分,而不僅是其芳香特性,自漢代以來就一直是傳統香的主要原料。這也符合中醫學的觀念。天然香材作的香,往往在芳香中還隱隱透出一點自然的澀味,有蘊藉之感,而不象化學香那樣簡單、鮮亮。天然香材的品質也優于從天然香材中提取的香精油等萃取物。天然萃取物雖然遠優于化學香精,但所保留的也只是主要的芳香成分,而失去了其他一些營養物質。其實,中國古代很早就出現了萃取技術,且并不復雜,而制香中推崇天然香材,主要原因不是提取技術的限制,而是出于“自然”勝過“人工”的傳統觀念,這與中醫學主張采用原生態藥材而不是藥材的萃取物是一致的。
由于天然香材價格很高,甚至極為昂貴,而且炮制工序繁復,所以這類香的成本遠遠高于使用化學香精的香。市場上標注天然香料而價格低廉的,大都是贗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