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香雅事——中國香道之標準
添加時間:2013-12-14 00:22:55資料來源:網絡文章 排版:寧韻茶香
沉香,終歸說來,就是自然能量之一種。
香道,無外乎籍由品香之雅事,成就回歸自然,真心見性之大道。
自古以來,香的品鑒儀軌,合香法度,香具形制。以及香譜、香史、香事、香方、美學等方面早已形成獨立完整的體系,可謂“香學”。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窮,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典型代表。上至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即有關于先民“手執燃木”施行“柴祭”,艾熱及釀制郁鬯(香酒)的記載。可見,中國香文化肇始之緣起,皆因敬畏天地和完善自我而來!直至宋代,中國香文化發展到鼎盛時期, “品香”、 “斗茶”、 “插花”、 “掛畫”被列為四大雅事,并見“清和寂敬,明德惟馨”的感悟,這是對中國香道最為明確的標準要求。明人周嘉冑嘔心瀝血三十年之巨著《香乘》被《四庫全書提要》盛贊:凡香之品名、故實以及修合賞鑒諸法,無不博引,一一具有始末。而編次亦頗有條理。讀香事者固莫詳備于斯矣!是書,筆者曾通卷捧讀,奉為珠璣,引為心源活水,意欲澆散胸中糾結塊壘,何糾之有,所困何結?
時下當今,不約一兩年工夫,香業曰漸鼎盛,大有以香為業者趕超以茶為業者之勢,蔚蔚壯觀,沉香真是印證了古人所云:價數倍黃金!于此,多有魚目混珠者,實足真假難辨,防不勝防。
品香雅事,自唐宋成席以來,古人不僅是憑藉裊娜青煙或漫漫余熏來抒發情感,寄托理想,更成為彰顯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每席品香結束,都要題寫香箋,或領悟、或冥想、或感恩、或追憶,總是給人啟發,令人溫暖。香熏縷縷,漫漫思緒經由紅心炭火回歸自然。人,通心眼耳鼻舌身意與香結緣,與香回憶,了然真性,大道開通。
這可謂古人對中國香道標準的心靈要求。唯其如此,火與香,香與人,人與道,終至在歷時的曲折、變化和流動中互為因果,互為條件,彼此觀照,相互肯定,默契相行、生生不息。
香之器具,乃文化之載體,更是對中國香道標準的物質要求。有許多古之名器傳承至今,如漢代博山爐,盛唐金制熏籠,大明宣德爐等無一不是創意新穎、用料考究,工藝精湛的國之重寶,堪可傳世,可為香學硬件物質之標準。然而,之于香道文化,其形而上的意識精神更亟待一個標準傳承的精神內核。
每個時代均是創造歷史的時代,但是并不意味著你能創造歷史就可以隨心所欲,粗制濫造,甚至違背道德良心地捏造。尊重,是最難的堅持,但唯有尊重、才能推陳出新,無愧時代。依筆者之拙見:中國香道的最高標準在于良心。香道.以香及人,明性見心,尊重與良知能調和人性與處世方圓,猶如中藥配伍中的各味藥材,君臣佐使主輔各司其位。而在這硬性標準配比中,良心是其流動的最大變量,它于我們自身及至國際間的香事交流中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
香道是歷史的、是生活的,又是非物質的。它將物與人緊密相連,以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體現著人文精神內核。在當下這個環境意識和自然意識不斷被強化的世紀,每個人都應用心來營造、完善、執行中國香道的諸項標準、讓香道這種悠然、高雅的生活方式走入更多人的生活中。以香修心,平和安寧,提升良知,惠及世人,無愧香學對吉祥幸福的寄托與追求,體味更多寂靜,歡喜的生活樂趣。
| ||||||